WFU

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素養教育工作坊 X 洪門精準寫作


作者:莊慧玲




教養孩子的過程,父母也要自我學習


2019年1月,我報名了「素養教育工作坊」首航課程。因為我對蔡依橙校長的教養方式非常好奇,同時也想了解在素養課綱實施後,家長所能扮演的角色。

後來,在2020年6月至10月,我也陸續參與洪震宇老師「精作寫作」及首期「洪門私塾寫作」等課程。因為洪老師「簡潔有深度」的寫作方式非常吸引我,並且我也希望學會後能教孩子寫作。

我觀察蔡校長及洪老師,發現兩人有許多共同點。

他們都熱愛閱讀並能跨界學習,重視台灣的獨特價值,還有都親自陪伴小孩一同成長與學習。
對於所開設的課程,他們不但重視學員的需求、強調實作與輸出練習,而且還會不斷精進課程內容。

我覺得非常幸運,能有機會可以直接從他們身上學習。不但改變自己的思惟能力,同時也開創人生的更多可能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可以帶領孩子,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,這是親子間最美好價值。

最近,就讀小學3年級的兒子,開始上「電腦」課,並且也開始要寫「作文」。

其中有篇作文題目是「我最喜歡的動物」,所以我應用所學到的「素養策略」與「精準寫作」,引導孩子要如何「思考」及「表達」。

究竟我是如何整合「蔡依橙 X 洪震宇」的核心概念 ?


活用網路取得資訊,整理重點並構思文章脈絡


首先,請孩子上網查詢主題相關的資訊。

例如,他想要以「國王企鵝」做為主題,由他先自行Google動物的特色資料及影片介紹。接著我們一起討論如何篩選資訊,從中尋找可以寫進文章的元素。

其次,陪孩子思考「魔法金字塔」。

目的是要建立文章建構,思考3個寫作重點。舉例來說,這篇文章的3個主要重點分別是說明國王企鵝名字的由來、用孩子自己角度形容國王企鵝的外型與特色、還有企鵝爸爸辛苦孵蛋的過程等。

然後一段一個重點,確認孩子是否想清楚要寫什麼。

而且每一段都要連接主題,教孩子運用「我喜歡」、「我覺得」、「我觀察到」等,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看法。

最後,練習每段用「魚頭句」開頭。

所謂「魚頭句」,就是用一句話說明這個段落的重點。就像路標一樣,讓讀者清楚了解你想要說什麼,不會在文字森林裏迷路。

而且,有魚頭句做開頭,小作者也能接著好好說明,並思考每段的完整性。

這一篇作文,兒子總共寫了3次初稿筆記,最後才正式寫在稿紙上。

雖然整個過程,他不停要面對「媽媽/編輯」的提問,但是每次他從都答案中發現更好的思考角度,而且整篇文章幾乎都是他自主完成的。

所以當導師稱讚他文章寫得很好時,他非常開心又有自信。


在生活裏「從做中學」;要能有「自己的想法」


對我來說,素養就是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。如果父母能陪同孩子學習技能或技術,例如廚事訓練、音樂或藝術、運動或科學實驗等,可引發孩子的興趣,陪伴孩子練功,並建立其成就感。

又比如説,帶孩子到菜市場觀察當季食材、了解父母的工作內容以及親子共讀等,都可以拓展孩子的生活視野。

無論是看書、看電影或是旅行遊玩,都可以和孩子研究討論有趣的主題,引導孩子「主動思考的能力」。

日本趨勢大師山口周在《成為新人類》提到,新時代需要能「發現與提出新問題」的人才,而不是尋找正確解答的能力。

我也期許自己,能陪著孩子一起深度思考,做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的探索者。

教孩子如何學習、思考與活用,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,父母也可以是孩子學習素養的重要帶領者。


最新消息




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《最強大腦學習法》2020年夏天,我從寫作課開始的深度學習之旅


文:莊慧玲





最近和朋友聊天時,我常會不自主分享「學寫作」帶給我的改變。因為要「想清楚」再下筆,所以不停動腦思考後,我發現「學習」竟已融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
到底寫作課是如何改寫我的大腦,幫助我更熱愛學習呢?

我在《最強大腦學習法》找到解答。本書作者是一名資深科學記者,他主張傳統的苦讀方法,不一定是最佳的學習方式,因為大腦不喜歡被這樣使用。

自古以來,人類像獵人般在大自然中裏覓食與野營,而大腦就是在這樣環境下學習如何生存,作者提到一個有趣的看法「狩獵與追蹤就是你的讀與寫」,傾聽、觀看、探索這個世界才是我們的學習之道。

作者亦認為,學習是一種不安定的、零碎的、潛意識的練習過程,並在書中提出具體方法,告訴讀者如何善用大腦的古怪特質,例如分心、遺忘、愛睏等,幫助能更有效率的學習。

我對於書中提到的三個觀點特別有感:大腦覺得卡關竟然會幫助學習、用潛意識開啟背景學習、適時暫停反而磨練你的創造力。


努力思考,想破頭反而幫助學習


首先,遺忘其實是學習的朋友,透過經常提取記憶,才會記得愈牢。

作者提醒我們要小心被動學習時的「流暢錯覺」。例如老師直接提供上課重點、或整理好的公式,雖然你感覺易懂好吸收,然而正因為看似流暢簡單,使我們無法判斷自己哪裏不懂,所以學習效果不佳。

相反的,當你主動自我檢測、或是分散及交錯學習的時間,才讓你對所知的東西產生更銳利的印象,強化學習深度。

我所參加的寫作假日班,分為二次整天課程,開「編輯會議」是安排在第二天練習。我記得當時感覺很挫折,因為討論時抓不太到小組成員所說的重點,腦中一片空白。 

後來才發現,其實大腦正強烈運轉到接近當機中。雖然覺得有障礙,但是,因為大腦被刺激後卻更活化,反而讓我開始深度思考並引發學習興趣。所以當天下課回家,教兒子寫作竟然很容易。

原來大腦覺得卡關竟然會幫助學習。我也同意書中所說「當我們嘗試提取記憶卻不成功時,有時候並非失敗,相反的,嘗試的本身,就能幫助我們思考及學習」。


發掘問題,並努力在生活中找答案


其次,大腦會利用下線休息時間鑽研難題。就算分心,潛意識仍會持續分析並理解已有的線索。

作者認為「 腦袋自會找到出路」,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心不在焉,背後卻在重組各種概念與想法。 經過「醞釀期」解謎,某天我們突然會頓悟問題,意外發現答案。

我在寫作時學到要問自己「你到底要說什麼?」,這個練習潛移默化應用到工作及生活中,使我開始會深入去思考問題的本質。

第一個例子,是工作上我所負責的重要會議。高層主管要求每次會議結束前,就要當場完成會議紀錄,並讓與會者確認。以前,這項工作對我來壓力很大,開會時不但要仔細聆聽報告,還要馬上將決議轉換成明確的文字。其中,最大的困難是我不清楚提案的原因。

現在,我在開會前先詢問提案單位「執行時遇到什麼困難?」或是直接詢問我的主管「發生什麼事所以要排入議程討論?」。所以,釐清事情的真正原因,使我更加了解執行目標,也能即時完成會議摘要。

第二個例子,是生活中教養孩子的問題。孩子每天都在成長,所以父母也需要隨時調整教養的模式。過去,我對於唸小學的兒子不愛學習的問題,感到非常困擾,他腦筋轉得快,但卻不重視基本功的練習。

現在,我會引導他思考「為什麼要學習?」「怎樣學習才能覺得好玩?」。透過提問及討論,讓他思考自己的行為,學習自我判斷並修正錯誤。比方說,我建議他用想像力記憶字的部件部首組合、觀察周遭工作需要什麼樣的能力。透過鼓勵他思考的方式,繼續陪他找到學習的方向。

法國哲學家米歇爾·德·蒙田曾說「以自己的各種形式對人生所作的反覆思考,就是為了真正的生活」。

追根究底的思考力與轉換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,幫助我每天都沉浸在嶄新的世界。


耐心等待,有時暫停會帶來驚喜


再來,藝術家和作家的洞見,往往出現在長期沉浸於某一個主題之後低潮時期。

作者解釋,為了建構之前不存在的東西,必需讓「滲透」作用磨練你的創造力。作者舉了生動的實例「新的想法似乎只有在經過充分烹煮之後,才會浮現出來,一次一兩個,就好像水餃從滾水中浮出」。因為當我們全神貫注某項目標時,干擾中斷後能營造出懸疑感,這些未完的計畫,會被推到腦中待辦清單的首要位置。

例如前陣子我讀《5W1H經典思考法》,可是某些內容對我來說有點困難,便先擱在一旁。某天,我意外在圖書館遇到另一本《傷腦筋的話,就改變分類方式吧》。神奇的是我在讀完意外出現的這本,回頭再看我困惑的章節時,竟然又能繼續往下閱讀。

最特別的例子,就是產出這篇文章。

寫作的契機,是我想對(17期)寫作課同學分享經驗時,發現無法說明清楚。後來,腦中便慢慢拚湊有趣的想法,趕在今天開始動筆。早上到現在,即使過程斷斷續續,我還是一步步克服障礙,因為我有信心可以完成文章。

動手執行,動腦完成,還要有耐心的克服阻礙,就能打造你的獨家風格。

《最強大腦學習法》從科學角度提供讀者大腦的操作手冊。作者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,如遺忘會深化學習效果,干擾會強化記憶等見解。

只要努力思考,發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,並有耐心等待驚喜的創意發現,你也可以學得更好。


最新消息




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

告別不需要的書,重新找回閱讀的初心


作者:莊慧玲

在忙碌緊張的生活中,我最愛踏入書店享受沈靜舒心的美好時光。只要遇到喜歡的書,我就會迫不及待的把書買回家,以為只要擁有書就能變成理想中的自己。
然而一年多前,我驚覺到家中數籍數量已經超過我可以管理的範圍 ,不僅塞爆書櫃、書桌週邊,甚至是床底下。雖然700本書也不是多大的數量,徧徧我家空間很小,這些無法妥善收納的書,不儘造成生活不方便,還會常讓我自責,討厭那個貪婪又浪費金錢的自己。

為了解決難題,我開始學習整理物品,練習分辨想要與需要,希望享有自在餘裕的生活,並專心享受閱讀之樂。經過一番努力,在今年夏天,我終於把書全都收入書櫃,還淨空書桌及床下空間。

到底我是如何破解書籍整理這個大魔王關卡呢?


小房子教我思考「剛剛好」哲學。


我很喜歡現在的家,生活機能方便,但缺點就是空間小,收納容量有限。 17坪小家要住2大2小,如果想要舒適不擁擠,一定要嚴格控制物品的數量。很多人會因為東西不夠放就想買更多收納箱,卻忽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東西太多,尤其當今房價高的嚇人,如果收納櫃都拿來堆放雜物,那未免太可惜。巧妙利用收納空間的侷限,讓我有機會調整自己與物品的關係,學習「剛剛好就好」的智慧。


用書櫃控制藏書量,集中收納好管理


我記得第1次進行書籍斷捨離也是充滿挫折。那天我利用休假,先是花時間將書籍全部下架,原想在沒有家人干擾下好好整理。可是當成堆的書籍全攤在客廳地板時,我很震驚,原來我買了這麼多,而且許多還是買回來後就沒再翻開的書。

最令人痛苦的,是心中有好多的捨不得。縱然好多本書我都想找時間看,但是身為職業媽媽,家裏還有年幼的孩子要照顧,我真的沒有多餘的時間好好看書。於是我靜下心來,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,釐清自己的真正需求。

經過反覆思考,我決定將書櫃「空間」及閱讀「時間」保留給「我現在需要」的書。謝謝那些陪我渡過人生的書,有些書我已經內化不需保留,有些書我可以利用圖書館借出來再看,逐一放下自己對書本的執著。那天之後又經過數次斷捨離,現在我大約留下250本書。

設限,才能對抗貪婪的心,捨棄多餘的慾望。除了定量,我也透過整理磨練自己選物的能力。


精挑細選,只買會讀及想讀的書


首先,整理物品能了解自己。經由書的整理過程,我了解到因為工作與家庭無法兼顧,使我的人生遇到瓶頸,內心空虛又沒有成就感,反而促使我買更多書回家。

進一步盤點那些不適合的書,大都是湊折扣而買、光看書名就買、先買再說以後再找時間看等類。例如那時買了很多育兒與食譜相關書籍,其實我都無瑕消化吸收。

了解自己,才能發現自己的改變,也才有勇氣捨棄不適合的物品。

其次,嚴選好物能磨練判斷力。雖然網路購物很方便,但我希望能先翻閱,判斷是否適合自己,因此更常在書店選書與買書。這些精心挑選的書,也讓我更有閱讀動力。此外在實體書店瀏覽,因為陳列方式不同,有時還會發現意外之書。現在我只選擇自己真心喜愛的書,可以劃線、折角,留下我的思考軌跡。對我來說,書本不是書櫃裏的風景,而是自己與作者對話的美好紀錄。

接著,為了維持清爽的書櫃,買一本新書前要先清理一本舊書。日本整理師小松易在《改變人生的1分鐘整理術》中指出「書房等同於你的大腦狀態,要經常整理,才有空間裝新的知識」; 知名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在《怦然心動的工作整理魔法》中提到「經由用心整理所留下的書,能反映你的個人價值」。我也以此為目標,希望書櫃裏保存的都是我的重要之書,並定期讓書流動更新。

另外,節省空間也有其他好方法,比如透過圖書館借閱,或是用電子檔保存等。


設定圖書館專區,喜歡不一定要擁有


親子共讀,是我和孩子間重要的人生回憶。8年前,我升格成為新手媽媽,剛好那時信誼基金會推廣親子共讀,於是我上網搜尋,認真研究適合的書單。從孩子4個月大開始,我每天晚上都為愛朗讀, 記得那本《月亮晚安》唸了上百遍,還有《好餓的毛毛蟲》是兒子喜歡一起玩的書。原本只是單純想打發時間,沒想到聽媽媽唸故事成為我家重要的睡前儀式,也間接培養兒子愛好閱讀的習慣。後來女兒出生後,我也努力伴讀。

只是,充滿美好回憶的物品如果無限擴張,再多的空間也無法容納滿足。面對四散在各處的繪本。我重新思考童書保存原則。

第一,淘汰破損。

第二,轉送或賣給二手書店。隨著小朋友長大,將不符年齡的書籍移轉給需要的人,因為只有閱讀書才能產生價值。再者,部份童書適合兒子,但不一定適合女兒。所以我仔細篩選,只留下想唸給女兒聽的書。

第三,設定專區,保留書櫃部份空間,專門放置圖書館借來的書。利用圖書館的借閱方便,孩子有機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書,我自己則是利用借閱期限的壓力,反而更想將書看完。

告別不需要的書,反而更能專注享受閱讀的美好。利用定量、嚴選與設定專區3個步驟,相信你也可以重新思考書籍代表的意義。

你擁有的書不代表你,只有透過閱讀後的具體行動,才能接近理想的自己。


最新消息



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

為自己而寫,寫出改變的力量


作者:莊慧玲

改變,從閱讀《精準寫作》開始


我非常喜愛閱讀,也愛買書,但因忙於工作與家庭,導致想看得的書很多,真正讀完卻很少。面對爆炸的書櫃,愛書的我常倍感壓力。

今年2月,因閱讀洪震宇老師《精準寫作》一書,意外使我的人生有機會改變。

讀了書,就更想從作者身上直接學會,於是參加「精準寫作課」。

課堂上扎實演練, 並在下課後努力寫作業,我學會如何論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,寫出深入人心的觀點。

我覺得洪老師的課好神奇,讓人寫完會更想寫,並且愈寫頭腦愈清楚。

為了深化學習並持續練習,於是我成為「洪門私塾寫作」首發班學員。

我的寫作目標是藉由產出4篇讀書心得,學習深度閱讀,並拓展自己的閱讀視野。


寫作, 探索真實的自己


今年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,就是《走自己的路,做有故事的人》,每次翻閱,都有不同的收獲。

運用"BBT"的技巧, 回想人生的各種難題與苦痛, 我這才明白, 原來我們都活在故事裏,歷經不同生命階段的轉折與努力,為自己的故事而活。

若想要活出你獨特的故事,則需向內心自我探尋。

利用寫作刻意輸出想法與感受,就能具體了解真實的自己。

理解自己, 心才能自在, 也能活在當下,勇於面對每個挑戰。


思考, 洞察創新的策略


對於《機會效應》提到"絕境創造力─改變認知、洞察需求、連結自己的優勢、持續行動",我覺得很特別也很有感。

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折,就是決定成為母親。

身為父母,更能體悟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示範, 所以只要有夢想,我就會努力做到。

我現階段目標就是認真工作、照顧家庭並持續精進自我。這3件要事要有效率達成非常不容易,但我建立一套自己專屬的方法策略,確實執行並能樂在其中。

這是因為我真心熱愛閱讀,閱讀讓我的生命有改變的可能。

在''讀"的當下就是一種行動, 透過閱讀改變認知,並應用在人生各種情境,使我敢於走自己的路。

過去,我的閱讀筆記都只儲存在電腦的檔案中,未來,我想運用"寫作金字塔"方法產出讀書心得, 整理書中3個核心概念,或選出3個我喜歡的文句, 並結合個人應用經驗,重組並架構自己的知識脈絡。

鍛練化繁為簡的思考力,可以發現問題背後的問題,研發升級版的人生行動方案。


溝通, 建立更多正向連結


《風土經濟學》則是鍾愛風土人文的洪老師,誠摯地為了改變台灣現狀, 所創造的思辨與實踐手冊,清晰具體傳遞他對生命的熱情。

洪老師真正教會我的,是關注人性,重視人的情緒及價值觀。

學習換位思考,從不同的內外新視角用心觀察體會, 察覺他人的感受與需求,更進一步有能力可以幫助他人克服痛點, 亦深化自己的人生意義。

我十分喜愛與人深度交流, 但從前的我,因害怕會受傷而不敢分享真實的自己。

現在我學會應用 "ROA"技巧,將我的人生體會轉譯成有價值的分享, 持續散播生命的光與熱。

持續寫作,讓思考清晰, 更有效溝通, 在人生路上,做一個保持好奇,熱情有想像力的漫遊者。


最新消息




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

《深度職場力》在工作中學習、累積實力, 為自己開創美好的人生


文:莊慧玲




只要願意挑戰自己,每個工作都是好機會


在職場上遇到挫折,很多職場工作者會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,懷疑自己入錯行,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?

我待在同一個公司快18年了,當初一接到錄取通知就來上班,職場新手是無法單用喜不喜歡來選擇工作的。

儘管頭幾年常會想換工作,這是因為擔心一旦上手勝任後,反而不易累積成就感。

現在回想,幸好那時沒有輕易放棄,後來才有機會挑戰各種複雜任務。

我相信我的工作狀態,以及對職場發展的疑問,其實也是很多工作者的縮影。

讀完《深度職場力》,我十分認同作者與眾不同的觀點,並對美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。

作者發現「追隨熱情」、「做你所愛」的簡化流行語,使很多人深陷於職涯迷思中,不知何去何從。

作者認為職涯熱情其實很罕見, 花太多時間糾結自己是否找到人生志業, 而當你沒機會表演時,想再多也沒意義了。

本書以「不要追隨熱情」做為論述基礎,打破熱情迷思,主張「把工作做好」比「入對行」更重要。


刻意磨練實力,增加你在工作中創造的價值。


作者採訪各領域有精采職涯的工作者,歸納美好工作的三項特質,分別是技能思維、自主性及使命感,他認為不論是否有這三個特質,實力才是職場發展最關鍵要素。

實力會創造熱情。要在工作中專心磨練實力,使你的能力讚到無人忽視,在工作創造更多的價值,才能不斷產生熱情。

實力經常是要走出舒適圈,才能持續精進。作者特別提到,知識工作者常忽略要跨出個人的舒適區,因為挑戰自我令人不適。他並建議工作者要把刻意練習融入工作中, 系統化精進自己, 否則容易停滯不前。

我本身就是如此,因此對作者的看法更有共鳴。我發現自己因沒有被職務限制,努力在工作中學習突破困難, 所以才能產生熱情。

我起初是首長秘書,只要細心及願意學習新的事物就可完成交辦任務。因身為核心幕僚,才能有機會觀察高層主管的思惟模式。同時我也常反問自己,完成工作後是否可以解決公司的難題, 提醒自己把工作做對及做好。

所以我在工作幾年後,就能獨當一面, 負責公司最核心的會議,作為公司內部溝通與建立共識的重要平台。

我的能力也從初階的接聽電話及管理行程,提升至進階的議事效率與跨單位溝通等技能,實力培養我的自信,讓我更喜愛現在的工作。

當職場工作者能從擅長的工作累積珍貴的技能, 即作者所謂職涯資本, 而資本該如何運用? 作者認為可以用來交換理想工作要素,如自主性及使命,提升自己的工作彈性與影響力。


勝任後要追求工作自主性,做有人願意買單的事情。


自主性代表能掌握工作內容及工作方式,是熱愛工作的關鍵要素,有時高自主性的工作比高薪的工作更令人心動。

然而爭取自主性是個棘手的課題。當能力不夠好就貿然追求時, 常會失敗而使人陷入經濟困境。

另一方面,當你能力出眾,對老闆來說非常有價值, 為了避免生產力損失,老闆可能會用升遷當籌碼, 阻撓你發展創新的職涯 。

如何正確提高工作自主性,作者建議工作者要先判斷的自己能力是否足夠,當你想做的事或作品有人願意買單時,才值得追求更多的自主性。

我反思自己能持續留在現在的工作, 其中重要的關鍵就是主管的看重與支持,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在工作上發揮自己。

例如我最近負責推動組織整併,初期除有繁雜的工作要處理,還需面對內外部的各種反對力量。

我在執行過程中,學習換位思考並重視溝通,運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協助各部門完成進度,而不是用強硬的命令交辦,使組織整合更有意義。

除了自主性,還需要使命才能打造熱愛的工作。


跨領域發揮你的專業影響力, 在工作中實現人生使命。


有動人的使命目標,才能熱情的投入工作,並發展精采的職涯。

使命很重要,可以回答「我的人生該怎麼過?」的問題;使命也很強大,讓我們有機會發揮更多影響力。

至於職場工作者如何能發掘使命?作者建議, 要先累積豐厚的專業技能,並有計畫地在你有興趣的領域做小實驗測試可行性;更要不斷接觸新知,才有機會將你的專業應用在新的方向。

《深度職場力》給我很多啟發與鼓勵。我在工作中不停的學習, 也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。在職場上累積的各種經驗,使我的人生擁有更多回憶。

同時,我也熱愛現在的工作,除了挑戰困難的目標讓我更有成就感外,我亦發現自己非常喜歡與人接觸,因為了解別人的人生使我看到不同的生命風景。藉由工作,開拓我更多的人際視野,除了一同合作解決問題,也能學習不同的觀點,使我的心靈更加富足。

《深度職場力》這本書論述清晰且有創新觀點。 作者不但告訴讀者「為什麼」,更進一步提供「如何做」的行動建議,讓你讀完書後應用在生活中。

身為職場工作者,要刻意練習挑戰自已,實力足夠後要能掌握工作自主性,並發掘有影響力的使命目標, 在工作中享受更美好的人生體驗。


最新消息




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

只要動手開始整理, 就會開啟人生更多可能


作者:莊慧玲

我是個上班族媽媽,週間的日子就是趕上班打卡、趕著接小孩及趕快煮晚餐,不停地追趕時間死線。

每當週末出門溜小孩,要準備外出物品時,我的腦袋就會打結,經常帶了一大包東西,用上的沒幾樣。

而星期日晚上則是我最焦慮的時刻,要替幼幼班女兒打理上學的書包、餐碗、備用衣與午睡被等,但客廳亂成一團不知如何下手。

這是10個月前我的生活寫照,那時女兒出生滿2年,17坪小家要住2大2小,增加的物品使空間更為擁塞,也常讓我困擾與煩燥。

我很愛看整理收納相關書籍,作者家中的照片很美好,但我不太能應用到自己的家。
直到去年10月參加了敏恩的「簡約60天實作課程」後,我才真正了解要如何開始並有系統的整理家裏。


整理好家生活會更有效率


經過2個月努力抽空整理,清理了收納櫃中的雜物、平面空間也逐漸能保持淨空。

某一天我竟然發現到自己不再為之前的煩惱所困住,原來是這些不需要的物品浪費我的時間。

經過妥善整理的家,讓我做家事更節省時間,更常在家煮食,也更能好好陪伴小孩。

現在我不再追逐百貨公司的週年慶, FB購物社團+1時會謹慎考慮, 更能專注在人生重要有價值的事上。


觀念清楚就能簡單有效的整理


學會整理後,才明白家是需要多次整理,才能逐漸調整到最適合當下需求的狀態。

整理耗時又燒惱,我發現是若沒有正確的步驟與方法,自己看書或是僅靠線上課程,實做時還是很困難的,而且還容易失敗。這是因為

(1)每個家的空間條件(動線/容納量/定位方式)不同;

(2)每個人的喜好(使用習慣/頻率/情感)不同;

(3)各類物品(吃的/穿的/用的)的嚴選標準也不同。

如果先建立清楚的概念與架構,然後透過家中現況(Before)照片,與妳一起討論最適合的方式,並且拆解具體可完成的小步驟, 一定可以大大減輕壓力。

因為透過整理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好,加上很喜歡聽敏恩分享,所以我也參加「21天有效整理課程」。

這次她獨創每天實做小影片,時間短又簡單好操作,看完真的會讓妳很想開始整理。

雖然是老學員,但我在玄關進階整理時還是會卡關,不知如何開始。

於是我先拍照傳給敏恩,並告訴她我的想法與需要放置的物品,經過討論後才了解自己思考上的盲點,弄懂自己卡住的地方,就會更有動力去完成。

提醒大家不要像我以前因為害羞而不敢傳照片給敏恩,她看過及處理過的複雜狀況鐵定比我們多很多。(一定要善加利用個人諮詢服務!!)

極簡不簡單,但是有專業整理教練陪伴練功,打造理想的家也可以輕鬆容易。


教你開啟美好人生的空間思考術


我認為敏恩的獨到之處,是她講課時邏輯清楚,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轉譯,讓你好懂好吸收(聲音也很好聽~)。

而她打造的無印之家不斷創新精進,應該算是全台首位將自己的家開放給學員參觀,個人超推薦一定要親臨現場感受一下簡約平靜的居家氛圍,有感才會更想行動。

最重要的是她能分析並協助解決學員的難題,提供你客製化的整理策略。

我從敏恩的課程學到很多,簡化居家環境後,我現在更能聚焦在喜好的事物上。

在「蒙特梭利教養」中,非常強調孩子要在「預備好的環境」中學習,那身為大人的我們要如何打造符需求並展現個人特色的環境,我也還在思考與學習,並持續努力!


最新消息



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

學會關鍵提問力,親子教養好省力


作者:莊慧玲

在洪震宇老師的「精準寫作課」上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不停地問大家很多問題,而且每個問題都能讓你重新思考寫作的痛點。

我很好奇也想學會如何問出好問題,於是也報名洪老師的「關鍵提問力」。

洪老師的課程最大特色就是實做討論,上課就是上戰場。先有清楚架構及具體步驟,再從做中學,邊做邊學,所以下了課,馬上就可以實際應用。

為了驗收學習成效,我將提問力技巧用在親子溝通,並思考如何解決小孩不肯上床睡覺的問題。


小孩分享時仔細聆聽,當個好奇的父母


回到家,兩個小孩吱吱喳喳,搶著講個不停。過去我總說「等一下,等我忙完再說」。

現在燒腦一天的我儘管再累,仍可快速切換「柯南上身模式」,邊扒飯,邊聽今天家中發生的故事,搜集可用資訊。


肯定孩子,開啟正向連結,給予安全感


兄妹倆邊玩邊吵架,我也不急著下指導棋。當孩子犯錯時,以前我總是會問「你為什麼這麼做?」,想要問出動機,結果只換來「不知道」加句點。

現在學到這樣問會挑起防衛心,要改成孩子好回答的問法才行。

我先讚美他今天一定很努力,除了幫忙照顧妹妹,而且還沒有挨爸爸罵。


其實孩子都知道該怎麼做,同理情緒就可以引發動機。


到了上床時間,兒子一如往常切換「我睡不著,我就是不想睡覺」狀態,我馬上見機問他:「你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,我又可和爸爸稱讚你今天真的不一樣」,他立馬回答:「上床睡覺」,並立刻回房間躺好。

以前這至少要得耗半個小時以上,沒想到問1個問題就搞定。

自從3年前兒子當了哥哥,每晚都需三催四請,又吼又怒才肯上床。

雖然瞭解他這是在討愛,我從許多教養書上也學到很多理論及口號,但從來沒有做到可以這麼深入的同理孩子。

當你很累就不想好好溝通,時間一到就想趕快「罵」他上床睡覺。

用罵的,下次要罵更兇罵更久才有效,也把孩子的心罵遠。學會好的方法才能讓你的人生愈變愈好。

運用好奇聆聽、正向肯定連結、提問取代說教,你也可以輕鬆拆解教養難題,重新改寫親子關係。


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