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

《我是你的觀護人》在人性與真相間,勇於實踐正義,守護社會安全


文:莊慧玲




《我是你的觀護人》這是一本認識法律工作者與了解人性的好書,不但沒有難懂的法律術語,作者深刻描繪她與個案間鬥智及過招經驗,生動寫實又好讀。

因犯罪被關在監獄的受刑者,表現良好可以提前釋放,但假釋期間需要「保護管束」,觀護人就是執行此項任務的司法人員。

作者反思觀護人工作的本質,其實是要「專注了解人內心的價值天平」。坐在她面前的個案,一顆破碎的心仍被鐵鍊拴上,而且心中價值天平早已失衝。

如何幫助個案找到力量,能重新衝量得失,下定決心不再重回犯罪之路,是作者唐觀最想達成的目標。書中藉由21位同學的人生故事,讓我們看見唐老師是如何用心鼓勵及陪伴,幫助他們重新做人。

我也想紀錄閱讀本書後,非常有感的三個部分:


專心的聽能讓人萌生勇氣


作者去訪視毒品犯小花的家時,從小花姑姑哽咽又驚呀的表情,作者看出姑姑的心酸「為什麼自己用心照顧的孩子,卻什麼都不告訴自己,反而告訴一個外人?」

身為母親,當我讀到這段文字,不禁回想起自己教養之路上的許多挫敗。那往往是來自我們不夠了解孩子,或忽略用心傾聽孩子的內心話所引發的親子摩擦。

在4月12日作者與宋世祥老師對談中,唐觀分享「專心的聽,在聆聽的過程中,可以讓講的人萌生勇氣」。

我也很認同唐觀的看法。其實孩子要的不多,只要父母能停下來,好好聽孩子說話及陪伴,孩子就能擁有更多的勇氣面對挑戰。


有力量去接近事實,並幫助對方坦然面對


有次,作者教大眼妹運用敍事治療方式,讓將不輕易向外人訴說的「家內性侵」悲劇,透過文字紀錄出來。

而唐觀與大眼妹的對話令人感動:「妳可以慢慢回家寫,下次老師會認真的看」、「這世上只有老師真心在乎我,肯聽我講話」。

這種「有人在乎我」的感受,就是唐老師傳遞給個案最深最溫暖的關懷,可以信任安心敍說自己過去的往事。

此外,作者更透過深入了解個案這個人、想方設法去解決對方內心的困境。

在4月22日作者與洪震宇老師對談中,唐觀分享:她是在個案的欺騙與謊言中成長,她雖然很想相信個案的話,但是她更想知道真相。

然而,真相不是一個平面,需要多方查證了解。唯有了解真相,觀護人才能謹守法律界線,勇於實現正義及守護社會。

這就像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犯錯卻又說謊,我們更要超越那種難以言喻的複雜心情,深入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,並能看出人性的弱點,才能幫助孩子有面對真相的勇氣。


只要願意改變,就能逆轉人生危機


書中提到前科累累的犯罪老手阿龍,再遇到唐觀後,願意從中年開始重新經歷年輕時沒吃過的苦、沒有做過的工,即使貧困卻努力生活著,沒有繼續犯罪。逆轉「中年危機」重新做人的阿龍,值得我們深思。

在4月26日作者到監所關注小組的座談中,再次分享「有信任才會盡可能告訴我在想什麼,我才有機會敲開門鎖」、「是他自己願意改變自己。」

我想,不只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改變,父母更需要不斷學習與成長,自己要先願意改變,親子關係才有更多互動與信任。




了解一個人很難,改變一個人更難。但作者告訴我們:認真的聽、有勇氣了解真相並讓對方願意改變自己,還是有機會走出黑暗、迎向陽光。

作者在書中提到,這是一本有關司法邊緣人幫助社會邊緣人的書。而我們一般人很難窺見這些犯罪様態及真實人性。可以透過閱讀本書,讓黑暗角落的故事能被看見及了解。

了解別人的人生故事,也可以幫助了解我們自己,因為,只要是人都是一樣的,我們都渴望被傾聽與理解。


最新消息



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

用訪談與寫作,磨鍊精準思考


文:莊慧玲




第 25 期《精準寫作力》從情人節開課,並在白色情人節結業。「學員情人」的情人節禮物,就是「思考更銳利,感受更細腻」,不過這是需要自己努力投入練習,才能獲得的珍貴能力。

昨晚「編輯會議」中,有六位學員輪流報告採訪稿架構。其中二篇令我印象深刻,是兒子採訪自己父親的故事。

課堂中,洪老師透過重新聚焦主題與詮釋意義,不僅讓父親的「人生故事」更感人,而原本對父親不太了解的兒子,藉由「編輯後的故事」,也重新理解了父親的內心世界,這是學習寫作意外得到的驚喜。

《精準寫作》提到,採訪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自己的主觀角度,《精準提問》亦指出,提問力能挖掘個人內心感受與故事,協助我們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,並與他人建立信任連結。


我比較二本書的內容,發現提問與寫作都需要的三個核心能力:


逆向思考: ROA  vs. 問題意識


心中有讀者,你寫的重點才有意義。同樣的,具備問題恴識,才能更敏銳地聽出重點及追問。

因此,寫作與提問都是強迫自己,反向與換位的思考練習。


架構清楚:落段 vs. 問題組合


落段是寫作的基本單位,並且落段與落段間,要有因果關係與邏輯順序。相同的,好問題是一系列的問題組合,並且問題與問題間,亦要有順序、層次且相關連。

當文章與對話能井然有序,溝通才有效果,讀者才不會看不懂,亦或是訪談時問到一堆「句點」。


觀點聚焦: BBT vs. 問題切入點


BBT 是寫作者獨特的觀察點,從觀點展開整篇文章。這如同,問題切入點是提問者最在意的情況,從最想問的問題出發,有方向的展開提問與對話循環。

寫作與提問,都是從一個點精細地編織想法,更深度理解議題與現象,還有人的感受與行為。


練習才能自己發現問題,解決後才是真正做到


採訪編輯會議實作,是應用 BBT 與金字塔的綜合練習。透過訪談與整理,能深度挖掘別人的故事,並提出自己的觀察與見解,學習以新的視角重新看待生活與工作。

我想起第 17 期課程中,洪老師分享「改變想法,讓你感覺每天都很不一樣,像沉浸在嶄新的世界」。這次「學員情人」的大腦,當然也被「最強大腦魔鬼教練」給煥然一新。

即使課程結束,我們仍要持續、有意識去應用所學到的:能反思、有架構及產出自己的觀點。練習真誠的傾聽、當自己的讀者並跟自己開編輯會議,無論工作與生活,我相信都將更精采有趣。


最新消息


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

《精準提問》新書推薦文:把問題轉換為機會,創造更好的自己







閱讀《精準寫作》後,為了想學會書中的方法,我陸續參加洪震宇老師的寫作課,接著又上了提問課及故事課,還擔任寫作課助教與教學提問線上課助教,從不同面向角度來深化自己的學習成果。

洪老師的新作《精準提問》,內容更為簡單具體,很好理解。例如,我原本不太熟悉怎麼思考訪談大綱、教學設計及銷售專業,但是讀完老師的說明,就能了解背後的概念。書中提出的案例,也是經常會碰到的狀況;而老師示範的提問修改,也十分清楚,讓人可以練習與運用。


這本書讓我最有共鳴、亦是這一年半來具體實踐的三個功夫,包括:



建立問題意識,找出難題


洪老師提到,提問要先有整體觀,扣緊「肉粽頭」難題,串起要解決的相關問題。

回想首次上課,老師提問的第一個問題「你學寫作的目標是什麼」,我第一時間反應是「想教兒子寫作文。」但是經過老師追問,我才發現問題關鍵應該是「我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寫」,如果我做不到,又如何能教別人?

找對問題,不只燃起我學習的動機,也讓我學會在生活與工作上主動思考。


開啟話題,提出有效解法


洪老師獨創的「5W1H冰山模式訪談架構」,讓我們潛入人心,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。

近二年在工作上遇到許多瓶頸與挑戰,我將老師示範的提問方式,實際應用在職場上。例如主動向主管請教與提問,澄清我不太理解的任務目標,或是積極與跨部門交流想法與資訊。透過提問與討論,我得以在權衡資源與時效後,構思更好的流程做法,順利完成許多任務。

藉此,我不只提昇個人工作能力,推動與他人的合作,也發揮出個人獨特價值。


保持好奇,學習突破自己


洪老師強調,提問最重要的是專心聽,讓對方願意說,透過「總結式聆聽」,在短時間內將你理解的內容,用自己的話做出摘要,重新挖掘每段對話意義。

書上形容「這是一種大腦高速運轉的心智鍛鍊過程,運用淘金思維的系統二慢想」。這也是我學習提問力得到最棒的禮物:獨立思考,持續更新大腦的作業系統。


提問力讓好奇的發現者,更懂學習、更能突破現狀、創造自己的好機會。透過提問鍛練深度思考,幫助我打破認知框架,在工作與家庭生活外,開拓我有興趣的主題,讓人生的視野更寬廣。


最新消息



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

《大港的女兒》: 如果你看自己是有路用的人,那人生就有價值


文:莊慧玲




陳柔縉《大港的女兒》這本書非常好看。上週末花一個整天的時間,我一口氣就把書讀完。


好書,是作者寫出好看故事的用心


作者敍事清晰,對人物的內心感受描寫尤其深入。

例如有一幕是父親給 16 歲女兒的離別信:「爸爸遠行,不知道何時才得返家。你是弟弟妹妹的大姊,請代爸爸照顧他們,幫爸爸為他們削鉛筆。如果有的時候感覺軟弱,就到書齋坐一坐,爸爸的心仍在那。」表達出逃亡的父親,仍不忘傳遞愛護家人的心意,我讀著忍不住流下眼淚。

其他還有來台教書 20 年的日籍老師,奉獻一生青春,卻因政權轉移,晚景淒涼。作者亦分享民間市井小民的心聲,及其如何活過那個政治動盪的時代,這都跟我過去從課本中讀到的資訊有很大的不同。


港都大海視野與女性不認輸的堅韌是本書核心


閲讀本書能讓人對於日本時期的台灣,有更具體的想像。作者長年探究台灣史實,將服裝、文化、生活習慣等相關元素融入故事中,邊讀彷彿穿越時光隧道,回到我們阿公阿媽年輕的時光。作者會適時穿插日文、台語,並仔細說明當時會這麼說的原因,讓閱讀的感受精確到位。

書中有許多精彩情節,描寫女性勇於突破自我與社會框架,我特別摘述幾句自勉:

「女性也可以勇往直前,成就很多事。」

「(婚姻對象)著眼點不是(對方)有錢沒錢,而是女性比較有空間做自己。」

「我是我自己,請容許我自力開展自己的未來。」


書中做人處世之道,如何應用在我們的人生


關於工作:「擔當哪一個職務,要一心一意想著如何盡責,做到完善,有益於同學(他人)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」。

還有經商心法:「做生意是要動頭腦的喔 ! 有什麼獨特空間,是別人站不進來的,那裡就是生意的切入點。」、「雖然是從事一個古老的生意,千年不變的洗衣,卻能多販賣一個『新奇』,推社會往前一步,實在很不錯。」

及面對生死的智慧:「死過一次,才能復活,變成自由人。有自由,一切都不辛苦。」這段話,對我特別有意義。我想送給 7 年前的自己,也想分享給同樣經歷孕期中寶寶去當小天使的媽媽。我們沒辦法決定人生劇本,但可以努力向前走,重新活出我們的人生故事。


優秀的作品,帶我們想像美好的未來



不同的時代,不變的是女性都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多元角色。本書作者同為女性,善用記者的觀點,為女主角的一生抓出一條清楚的故事軸線。

女性善於應變的能力,讓世界充滿活力。

本書也讓身為女性的我,充分享受閲讀的樂趣。


最新消息



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

你看問題的觀點,決定思考的深度與態度


作者:莊慧玲




昨晚,精準寫作課第 23 期學員召開第 1 次超級燒腦的「編輯會議」。在花 3 週學會魚頭句、BBT 及金字塔 3 個關鍵方法後,採訪組的 7 位菜鳥記者,直接上編輯台報告訪談作業─採訪一位有趣的人。

其實,他們只接受 21 天魔鬼訓練。透過 3 次線上課以及 3 次課後作業,我驚奇發現大家在思考和表逹都進步很多,並學會洪門思考法的 3 個 1 :


消化轉化,用 1 句話說明重點


拆解複雜的內容,消化後用自己的話來說明。關鍵是要能找出不重複不遺漏的重點,無法簡化的核心本質。

舉個特別的反例,是主管告訴我的。屬下寫了冗長的簽呈,主管圈了厚厚一段內容,才發現全部是廢話,有用的資訊只有一句,但卻沒有重點。

此外,洪老師也提醒,僅條列式重點、心智圖,是無法寫好文章。運用抽象思考,才能拉出真正的重點。

並且,長文在前 3 段內要趕快出現重點,讀者才有動力往下讀你想表達的內容。

架構清楚,整篇文章扣緊 1 個主題


結構就是思考如何分類。運用分段、魚頭句加舉例說明,使內容有層次。並檢查段落與主題、段落彼此間要有關係。善用減法思考,與主題無關的要拿掉。這樣文章簡單好讀、具體好理解。

開頭先用一句話破題,結尾則要說出強而有力的結論。

中間則利用 5W1H ,論述你的想法或主張。特別的是,若結合《風土創業學》,可練習分析自己的商業模式及獨特競爭力。

有感有用, 1 句 BBT 加 3 個獨特方法


洪老師強調,有問題發生和解決的過程,才是有變化的故事。先舖梗,再述說故事如何精采的往上或往下轉彎。

但是這個梗要如何舖,以及故事軸線要如何波動,就是這堂課的獨門秘技。

記得 1 年半前,第 1 次開「編輯會議」的我,是頭腦重度當機,無法和小組成員討論。後來才明白,那是因為我平常很少動腦去把想法整理清楚。

究竟洪老師 24 年深厚的內功,如何透過網路線上傳授 14 名學員,讓我非常好奇。

在前次上課,老師深度剖析透過學員作業個案,當 BBT 思考不清,讀者就會糊掉。例如:前情提要莫長,否則會冷掉。變化要有對比,轉折很多、情節嚴重才能吸引人。問題要被解決,不然變成抱怨文。

而這次上課,每位新來的記者,都要直接面對資深總編的思考系統大改造。

「一篇文章是無法講人的一生,這太難了。尤其是菜鳥記者的第一篇訪稿。」洪老師提點,每個都講,但都是一點點,這樣文章沒有重點。大部份的人很少被訪談,因此我們需要從大量零碎資料,切一個角度來發想主題。


用BBT當做觀察點,收斂到你要講的「 1 」


BBT要與讀者有關,用讀者會想知道、會想學習的能力或方法,挖掘出有趣的故事線。

先畫出金字塔簡圖,避免塞太多東西。接著分析差異,舉例具體說明。或是引述受訪者的話當做細節,讓文章更有人味 ( 心情、心聲與感受 ) 。

對了,徒手畫金字塔最快最好用。

我自己也是這樣教 9 歲的兒子。當他心情不好,我會陪他聊天,找出他碰到什麼困難,再一起用金字塔思考 3 個好方法。我想教會他,要能重視自己負面情緒,因為那是讓自己持續成長的最大動機。並且要能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,學習認識自己。


用寫作表達你獨特的觀察力


《走自己的路,做有做事的人》提到要先經歷各種故事,累積「看法」,才產生「有觀點的想法」。那時 ( 2020 年 7月 ) 我看不太懂,還在「觀點」旁邊打了問號。

於是我帶著這個問號,有機會在 14 期結業後,繼續到 17 、 20 、 23 期學習。除了當學姐助教分享我的心得,也持續努力產出文章。

從 ( 2020 年 2 月 ) 我第 1 次在書店讀到《精準寫作》這本書,讀來感覺意外的簡單易懂,到我真正學會寫出自己的觀點,歷時 1 年,大約寫出 20 篇文章後,我覺得現在才真正懂得什麼是觀點。

為你的故事賦予獨特的意義,編輯後用文字寫出來。當你了解自己,清楚自己的愛恨喜好,知道自己想追求的目標後,無論會碰到什麼阻礙、挑戰、難題,當你也能理性思考,客觀化自己,並有意識地感受與觀察,你的人生經驗會更富豐、更有趣好玩,因為你逐漸成為你想要的自己。

洪門私墊寫作第 1 次上課,洪老師勉勵我們「讓思考更清晰、想像更自由」。我也想送給第 23 期的學員,這堂寫作課只是學習的起點,持續努力,就有熱情完成你的夢想。


最新消息


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

蔡依橙 X 洪震宇 線上演講


作者:莊慧玲

在開學倒數前夕,感謝信義學堂舉辦「疫情下的線上學習,如何轉換思維和強化素養」,邀請新思惟國際蔡依橙校長與金鼎獎作家洪震宇老師,在線上共同分享他們的發現與學習。

短短 1 小時 10 分鐘的演講,兩位非常真誠並務實的提供獨到的見解。為了見證珍貴的歷史時刻 ( 兩位大師首次半公開合作 + 蔡校長首次線上演講 ) ,我整理分享如下:




疫情提供更多線上自學的機會


蔡校長分享多年帶領孩子善用數位工具的經驗,培養多元興趣並參與國際比賽。此次疫情,更重新打造學習流程、探索適合的教學風格,不僅更貼近孩子需求,還提高孩子視野,體驗真實世界的互助合作,而不侷限在考試成績的排名競爭。

然而,這都因蔡校長很早就超前佈署,能觀察孩子喜好並思考教養策略。他認為學會「把孩子的人生交到孩子手上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。

他也指出,傳統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方式、如果複製到線上教室,只會讓學生更不認真、學習更落後。

不過,蔡校長樂觀看待數位科技改變未來學習的方式。他強調我們要思考教育的本質,以「我就是要教會你」為目標,結合更多線上資源,協助孩子提升學習效果。

相反的,洪老師提出不同的觀點,他認為線上只是學習的一部份,線下才是核心。


提升教學力,線下更能幫助思考與跨域學習


洪老師分享他從企業、地方與第一線各級教師的田野觀察與經驗。教育界真正的挑戰,可能在於老師自己,誤以為要用遊戲或酷炫技巧吸引學生,卻沒意識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。

他認為學校教育重點,是教學生思考價值觀、學習發現問題與培養解決困難的能力,他說:「世界不是由知識構成,而是由挑戰組成」。知識會變動,有正確的態度及方法,才能克服人生的各式難題。

關鍵問題則是:滿滿的雲端線上課程,那教室內老師的優勢在哪裏 ?

洪老師表示,大班或非同步線上課,可以教單科的基本的概念,但無法教有效思考與橫向整合。他強調,教師要換位思考,以學生為核心,透過提問互動式教學,「把主題變問題,讓孩子動腦思考」,讓其好奇並參與討論。用故事扣連知識,並根據孩子學習需求提供客製化教學。

「思考、表達與邏輯,是一切的基本功,這是疫情無法衝擊、也是無可取代的能力。」

他鼓勵我們重新思考,要提升自己的教學力,讓線下實體課更有價值:更多互動、社交與更深度的學習。

我覺得這讓我們對實體教室有更多期待與想像,但還需要家長與整體社會一同努力,能接受更多元價值,而非只重視成績表現。


素養教育,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引導


疫情提供一個改變的契機,蔡依橙校長與洪震宇老師都提醒父母:要改變被動心態,清楚思考自己的教養目標及策略。

第一是要專注觀察孩子。

「父母是孩子的輔導員,也可能是孩子最後一線機會。」蔡校長的話,值得每位家長深思,不要將教育外包給學校老師。父母必須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例如:學習數位工具、花時間關心與陪伴,協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,或挖掘更多不同的可能。

第二是將枯燥內容轉變成故事。

教學者要重新消化教學內容,想辦法帶入更豐富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以幫助孩子了解與記憶。

第三是改變方法將無趣變有趣。

洪老師分享「問她,請她解釋」,讓孩子學習整理知識並敍述,比單純背誦更快學會。

如何幫助孩子學習,大人要先自我學習。希望孩子學會別人拿不走的能力、有不斷學習的熱情,必須先透過我們大人持續行動示範,直到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能力。

相關連結





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

個人品牌工作坊,幫你再創人生高峯

 
作者:莊慧玲




教你從無到有,新思惟課程值得信賴


上課前1週,望著螢幕跳出「個人品牌工作坊」名額倒數通知,我非常心動。其實早在 2 年前,我就將這堂課列入待辦清單,不過因學費不便宜,所以才一直掙扎到現在。

可是,想到每次參加「新思惟」課程,都能擁有「一日升級」的超完美體驗。這份深厚的信任感,讓我下定決心刷卡,為自己的夢想買張入場卷。錢再存就有,但要先把握現在,好好投資自已。

付費學習絕對會燒出強烈的學習動機。從下單那一刻起,我就在學習的路上飛奔了起來。先是課前瀏覽前幾期學員的心得,礙於時間有限,僅先追到 2019 年 4 月本課程首度大改版。

上課前3天,我一面思考著課前作業;同時,信箱裏也傳來講師「課前 QA 」,針對學員的需求,共有 20 頁 A4 「誠懇又清楚」的說明,讓你更期待課堂的精采內容。

新思惟團隊對於各項流程規劃與細節安排,實在用心到極致!

到底要如何從忙碌的生活中,建立自己專業品牌的「網路服務處」,分享我學到 3 個重點:




耕耘專業,用網路連結更多可能


劉育志醫師清晰冷靜又深入的解析,令人印象深刻。幫助學習者釐清真正的目的 (Big Why) ,並校調心態:接業配或是成為網紅都不是專業人士的目標。

劉醫師認為個人網站真正美好的價值,是以個人專業為基礎,把正確的觀念透過網路,分享並幫助有需要的人。並且努力持續寫出好文章,還可以讓你的專業價值變得獨一無二,更有影響力。

同時他也強調:「用網站儲存你的想法,讓你的生活更有趣」,而 Google 不斷透過 AI 技術,學習判斷對人真正有價值的文章,所以我們可以專注在內容及可讀性,更精準的連結目標客群。

我覺得劉育志醫師的經營心法,非常值得每位為自己品牌努力的人親自聆聽,真的是聽君一席話,勝過自己瞎忙許多年。




親手打造個人網站,學會技術不用靠別人


只要一個小時實作,保證成功建站。

蔡校長最擅長圖像思考,而網站美感的基礎,就是要讀者瀏覽時覺得「舒適」。

只要上課,直接送你「新思惟的範本」,這可是持續多年並經許多成功校友認證的最佳風格模式,設計重點就是「最好看、最順眼」。

非常感謝蔡校長、講師們及課程助教群,耐心且專業,真誠又有溫度,協助每次卡關的我們。

我特別為自己截圖,於 2021 年 8 月 1 日下午 12:22 成功建站。

接著,我又學會貼文章的技術。有了框架,更好發揮創意。新思惟幫助你克服技術面問題,今後,你自己隨時都能自由貼文。

這一次,我終於一步步完成課堂上的每個實作,這份成就感,無價!




現在開始,持續為自己的興趣努力


因為工作的關係,有幸於 2018 年 9 月聆聽蔡校長的一場演講,並引起我對新思惟課程的好奇。

從 2019 年啟發我「有自己教養的觀點與策略」的素養工作坊,到 2020 年打破我「被 PPT 限制的腦袋」的簡報工作坊。

今天開始,我要透過自己的網站,分享我的創作,紀錄自我改變的關鍵想法與重要的感受。

其實,當天下課回到家,趕在打疫苗前,我就不斷的修改上傳文章,真的非常好玩呀!

為自己喜歡的事,持續有熱情的投入,這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值。


相關連結




新思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