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莊慧玲
甲辰年盛夏的夜晚,洪震宇老師在信義學堂有一場演講。
首先,洪老師用一個難題當開場。「我們每天上班、下班,回家還要照顧家庭,生活非常忙碌,而社會的公共議題好像與我無關。個人與社會間看似遙遠的兩極。」
再來,洪老師說明《社會學的想像》書中概念。「這是個充滿不安與漠然的時代,試著把你的不安/焦慮/問題放大,也許可以看到這與制度面有關。若能進一步去理解為什麼會發生,再來就是你要怎麼行動,參與改變。」這段內容讓我覺得很新鮮,回家後反覆想著。
緊接著,洪老師帶入這次演講主題「個人如何將理念與實踐擴大為公共議題,建立社會影響力。」
同時他也提出方法。「把不安化為明確,第一步要思考清楚自己到底重視什麼」。「第二步是你看到很多人跟你一樣,只是他們不知道或他說不出來,你可不可以讓他們聽到。」「再來是你可以怎麼做? 」
洪老師建議我們,要有意識的去想、選擇要做什麼與因應不同的變化。當方向對了,這個克服挑戰的過程,就能磨練能力,進一步找到個人的特色、定位。
算算時間,洪老師只花了五分鐘,就讓全場聽眾聚精會神,忘了場外的酷暑與煩人的濕氣。
演講的精華,是洪老師述說他自己的三段人生故事。分別是出版一本意外之書、答應一個特別的邀約,以及規劃一堂艱難的課程。
12年前(2012年)出版的《樂活國民曆》,向讀者提出在台灣跟著節氣過生活的好提案。因為出版這本書,讓關心節氣與小旅行的洪老師,進而轉換探討台灣的風土與背後的難題。沒想到他陸續寫了四本「風土」系列的好書。
2021年4月,洪老師接受邀請,在台南普濟殿開設「帶路人企劃工作坊」。當傳統導覽解說方式遇到了困難,如何利用《風土經濟學》活化在地的風土與特色,找出旅人覺得有趣難忘的新角度。
2023年7月,洪老師到基隆八斗子開設「風土企劃力」,希望協助當地社區轉換在地文化,重新設計令旅人驚奇的深度行程。
但學員也是難題。授課對象是社區中高齡長輩,洪老師說他壓力非常大,因為長輩如果聽不懂,中午回家吃飯後可能就不回來上課了。
課程要設計讓人覺得「這與我有關」,又要將專業知識科普好理解,並與在地生活連結。若還想進一步協助對方表達想法、說出遇到的問題,讓大家能提出來討論,這真的非常困難。
洪老師分享運用《風土創業學》的架構方法,協助培訓在地人的流程能力,整理地方的人物故事,整合兩社區的特色資源,手把手帶著學員設計獨一無二的行程,最後還帶著旅人親自踩點體驗。
演講尾聲,洪老師總結這三個意外的機會與挑戰,讓他成長很多並從中研究自己的一套方法,藉此改變社會,發揮個人影響力。
聽完演演後,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洪老師不斷提到的幾句話:
(一)先去做,再想怎麼做。你要先去測試、實做與累積經驗。再進一步思索、選擇與因應後續更艱難的挑戰。
洪老師反覆強調「不同凡想之前,先要不同凡行。」
你會在這一生碰到非常多你沒想過的挑戰還有機會。你怎麼因應,將影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(二)倒過來想事情。整場演講中洪老師不斷用這句話貫穿其中。
我想到洪老師各種書籍與課程中的方法論,總是帶學員逆向思考,學會用簡單的方法駕馭複雜的難題。
(三)敍事力的重要性。
回應開場的難題,我們要怎樣留下個人的生活印記,思考我們重視的價值呢?
最簡單也是最難的,是要能清楚敘事,好好說出自己的人生經驗。
當平凡的日常生活,變成一個個可述說讓人有感的故事,才能幫助我們有意識去思索我們重視的價值,去對照社會議題,從中探索改變的機會與可能性。
很開心能到現場參與,讓我認識不同的風土、歷史,還有台灣在地的故事。最後10分鐘的提問也很有意思。
走出信義講堂去搭捷運的路上,我看見好幾位(聽眾)手裡拿著新買的《樂活國民曆》一書,不禁會心一笑。果然說故事是有影響力的。
.jpg)
